台耳醫誌

雜誌專區 -第55卷第4期

主編邀稿 
當代內視鏡經鼻顱底手術的界線與適應症  僅供有效會員 登入會員查看全文
173~185 
中文 
cavernous sinus、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pituitary gland、skull base surgery、海綿竇、內視鏡經鼻路徑、腦下垂體、顱底手術 
詹雲凱1 、林家興2 、王瀛標2,3,4  
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外科1 、馬偕紀念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2 、馬偕醫學院聽語系3 、馬偕醫學院醫學系4  
由於解剖構造以及腫瘤特性的複雜,顱底腫瘤向來就是一種難以治療的疾病;顱底腫瘤手術更是風險性高且技巧需求性高的技術,也因此,多專科合作的顱底腫瘤治療模式是現今的治療主流。隨著經鼻內視鏡手術的器械進步,以及手術醫師對於經鼻內視鏡手術的技巧更純熟、解剖構造更熟悉,經鼻內視鏡手術可治療的顱底腫瘤之種類及範圍也越來越廣。本文依照經鼻內視鏡手術的矢狀平面(sagittal plane)以及冠狀平面(coronal plane)的分類,各自詳述每一種手
術入路會遇到的解剖構造以及需要特別注意的結構,提供完整的經鼻內視鏡顱底手術解剖概念。於矢狀平面分別敘述經蝶鞍(transsellar)、經鞍節結(transtuberculum)、經蝶骨平台以及經篩狀板(transplanum and transcribriform)、經斜坡(transclival)以及經齒狀突(transodontoid)的手術路徑;於冠狀平面分別述說翼顎窩(pterygopalatine fossa)、經翼突入路(transpterygoid approach)、海綿竇(cavernous sinus)、破裂孔以及岩尖部(foramen lacerum and petrous apex)以及眼眶(orbit);另外針對岩尖部位的手術,提供對側經上頜竇手術(contralateral transmaxillary approach)的手術概念,以達到更廣泛的手術範圍。解剖構造是手術的基本知識,一定要透過反覆進行經鼻內視鏡顱底手術的學習,才能將解剖知識實際應用在病人身上,以達到更好的手術效果。(台耳醫誌 2020; 55:17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