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耳醫誌

雜誌專區 -第57卷第2期

原著 
內視鏡治療鼻腔鼻竇血管性腫瘤回溯性分析:單一醫學中心經驗  僅供有效會員 登入會員查看全文
101~109 
中文 
angiofibroma、endoscopic sinus surgery、hemangioma、血管纖維瘤、內視鏡手術、血管瘤 
吳冠良1 、江榮山1,2 、王仲祺1 、李欣倪3 、胡伃璇3 、梁凱莉1  
臺中榮民總醫院耳鼻喉頭頸部1 、臺中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2 、臺中榮民總醫院病理檢驗部3  
背景:臨床上血管性鼻腔鼻竇腫瘤並不常見,可能造成流鼻血或鼻塞等症狀。而鄰近顱底或眼部的腫瘤可能造成神經功能損傷或影響視力,腫瘤本身富含的血管構造也造成治療上的困難。我們回溯性分析本部的個案及治療經驗,希望增進本土治療此類腫瘤的經驗。
方法:根據本院品質管理中心臨床資訊科資料,自2005年1月至2021年12月間,共收集31名鼻腔血管瘤個案,分析性別比、平均年齡、原發部位、治療方式及預後。
結果:31名個案分別為鼻咽血管纖維瘤(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 8例、血管瘤(hemangioma) 19例、血管外皮細胞瘤(hemangiopericytoma) 2例、脈絡球瘤(glomus tumor)1例及細胞性血管纖維瘤(cellular angiofibroma) 1例。男性19名,女性12名,以流鼻血和鼻塞為主要症狀,病患均接受內視鏡手術腫瘤切除,9名患者接受術前栓塞(feeding vessel embolization)。3名血管纖維瘤患者未能在首次手術後痊癒,2名患者首次手術後3年復發接受再次手術,1名術後明顯殘存腫瘤,但逐年追蹤腫瘤縮小。其餘患者至本研究結束時無復發。
結論:鼻腔鼻竇血管性腫瘤應避免術前切片造成出血,必要時術前進行血管栓塞術,以減少術中大出血的機會。血管纖維瘤常發生於男性青少年,而血管瘤則好發於成年人,多數血管性腫瘤透過內視鏡手術可完全摘除,但當腫瘤過大可能造成功能性損傷時,應在保存功能優先的考量下階段性手術。(台耳醫誌 2022; 57:1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