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耳醫誌

雜誌專區 -第57卷第4期

原著 
輻射誘導肉瘤樣癌 –單一醫學中心回顧  僅供有效會員 登入會員查看全文
276~286 
中文 
head and neck cancer、radiation-induced sarcomatoid carcinoma、survival analysis、sarcomatoid carcinoma、頭頸部腫瘤、輻射誘導肉瘤樣癌、存活分析、肉瘤樣癌 
李道鵬1 、林秉毅2 、洪偉誠1 、吳建慧3 、吳嘉芸5 、謝忱希5-8 、廖立人1,6  
亞東紀念醫院耳鼻喉暨頭頸外科 1 、亞東紀念醫院口腔顎面外科 2 、亞東紀念醫院解剖病理科 3 、亞東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 4 、亞東紀念醫院放射腫瘤科 5 、亞東紀念醫院頭頸癌研究暨監測小組6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7 、國立陽明大學傳統醫藥學研究所8  
背景:頭頸部輻射誘導肉瘤樣癌(radiation-induced sarcomatoid carcinoma of head and neck, RISHN)通常在受輻射照射的骨骼或軟組織中經過一段時間的潛伏期後出現。Cahan等於1948年首先提出的診斷標準,歷年來基本保持不變。由於近年來,我們觀察病人潛伏期似乎有比較早產生的趨勢,另外RISHN的預後也需要進一步探討,故提出此研究。
方法:從2000年12月到2017年9月,回顧本院病理資料庫診斷有spindle cell之發現,如病理確診為肉瘤癌sarcomatoid carcinoma (SAC)則納入回顧分析,而SAC又分為頭頸癌放射線治療(RT)後引發的肉瘤樣癌(radiation induced sarcomatoid carcinoma, RIS)與原發性肉瘤樣癌(de novo SAC),針對潛伏期及預後進一步進行分析。
結果:共有55個病人病理資料庫診斷有spindle cell之發現,22例病患經病理檢查確診為頭頸部SAC納入回顧,平均年齡59.40+/-14.20歲,女性2例,男性20例。15例為RIS,7例為De Novo SAC,回顧RIS原發部位及De Novo SAC發生部位,RIS原發部位有10例於口腔、2例於口咽、2例於鼻咽及1例於下咽。放射線治療後至RIS發生時間中位數為3.88年(四分位距:1.51年),de novo SAC有7例,原發部位5例於口腔、1例於鼻腔、1例於頸部。RT結束後之累積RIS發生,80%的病人在RT5年後發生;診斷SAC後5年之存活率約為25% (95%:8-44%);RIS的5年存活率20% (95%信賴區間3%-45%),de novo SAC 5年存活率%= 29% (95%信賴區間:4%-61%),其差別並沒有達統計差異 (p =0.5597,log-rank test)。在診斷SAC之後的治療方式中,接受手術的病人相較於沒有手術的病人有較好的存活趨勢(hazard ratio = 0.43,95%信賴區間:90.15-1.19),但沒有達到顯著統計差異,放射線治療及化療有無對於存活也沒有達到統計顯著差異。
結論:回顧本院頭頸區域之SAC,診斷SAC後5年之存活率約為25%,RIS的潛伏期80%在RT結束後5年內發生,RISHN發生的時間中位數為3.88年,相對於文獻提早,推測與本研究RIS病人全部在原發癌症診斷後都接受過化療有關,接受手術對於長期存活有較好的趨勢,有無接受化療或放療對於存活率都沒有達到統計差異,手術治療對於頭頸部肉瘤樣癌是目前較好的治療方式。
(台耳醫誌 2022; 57:276-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