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耳醫誌

雜誌專區 -第57卷第別冊期

別冊 
100~112 
中文 
CSF leak、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nasoseptal flap、skull base reconstruction、腦脊液漏、經鼻內視鏡手術、鼻中隔黏膜瓣、顱底重建 
黃毓雯1,2 、王緯歆2,3 、藍敏瑛1,2  
臺北榮民總醫院耳鼻喉頭頸醫學部鼻頭頸科1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系2 、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3  
過去20年來,隨著經鼻內視鏡顱底手術技術的不斷精進,使其應用範圍逐步擴展,然而此手術路徑仍存在一定的風險,其中腦脊液漏(CSF leak)及其所導致的顱內感染仍是這類手術最被關注的併發症之一。因此,了解如何成功的修補顱底缺損,是發展經鼻內視鏡顱底手術的重要基石。本文回顧近期的醫學論文,整理日前經鼻內視鏡顱底缺損重建的方法、技術以及預後。顱底修補的材料包含游離組織瓣(free graft)和帶血管蒂的組織瓣(vascular pedicle flap)。游離組織瓣可以是自體移植組織(autologous graft)或是同種異體移植組織(allograft),而鼻中隔黏膜瓣(nasoseptal flap)則是目前最常使用於顱底重建的帶血管蒂組織瓣。修復技術可分成單純的外崁式移植組織重建(onlay graft reconstruction)或是多層複合式重建(multi-layered, inlay-onlay reconstruction)。對於顱底的大缺損而言,最佳修復方式是多層複合式技術。面對選擇修復的材料以及方式時,需特別考量術中腦脊液漏的發生與嚴重程度及顱底缺損的位置與大小以評估術後腦脊液漏的風險。專家建議,若有相關的高風險因子,包含:術中有高流量腦脊液漏、病理型態為顱咽管瘤、腦膜瘤、腫瘤位置涉及後顱窩、或硬腦膜缺損大於等於1 cm^2,使用帶血管蒂組織瓣(鼻中隔黏膜瓣)多層複合重建,可以顯著降低術後腦脊液滲漏率。而術中若無腦脊液滲漏或僅有低流量腦脊液滲漏的顱底小缺損,可以選擇游離組織瓣或是帶血管蒂組織瓣行重建。合成、可吸收性的組織密封劑(例如Duraseal)和鼻腔填充物,通常用於顱底重建的最後一步,目的是支持修復部位並協助止血。以帶血管蒂組織瓣修復顱底時,可能的併發症包含組織瓣壞死不完整、顱底缺損部位併發症和鼻腔內併發症。透過手術技巧的改進以及術後內視鏡協助下積極的鼻腔照顧,可以確保修補的成功,並同時最大限度地減輕病人的併發症程度。